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含义
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无党派人士是指没有参加任何政党、有参政议政愿望和能力、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
民主党派的性质
在中国内地范围内,除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外的八个参政党,统称为民主党派。《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发[2005]5号文件)对民主党派的性质作了新的阐述:在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
民主党派组织各自成员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反映和代表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具体利益和要求,同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有着广泛联系,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实现祖国统一、民族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长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八个民主党派的形成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以及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它们不是单一阶级的政党,而是带有阶级联盟性质的组织,在政治态度上存在左、中、右的政治分野。其政治主张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基本一致。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采取争取、联合的方针,在抗日战争和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建立了合作关系,各民主党派在斗争中经受了考验。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除中国青年党、民主社会党投靠国民党以外,其他民主党派都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1948年发布的“五一”口号,同中国共产党一道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各民主党派在这一时期的革命斗争中抛弃了某些人的“中间路线”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幻想,逐步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建立新中国作出重要贡献。
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共有11个民主党派,初步形成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格局。1949年底,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并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人民救国会自行宣布解散,遂形成现在的八个民主党派的格局。它们是: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中国民主同盟
——中国民主建国会
——中国民主促进会
——中国农工民主党
——中国致公党
——九三学社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以上排列顺序是有历史渊源的,不能随意调换(如有工商联同时出现时,工商联列在民主党派之后)。